此网页设有cookies来改善您的在线用户体验。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Cookie政策
结束IB大考的Ella再次回到校园,她穿着干净整洁的诺达校服,坐在中学图书馆里接受我们的采访,此时的她已经定下了两个心仪的学校,但无论是温暖的加州阳光还是沉静古典的伦敦,都和眼前这个文雅从容的女孩无比般配。
这位从六年级开始在诺达度过整个中学生涯的女孩,在申请季收获了英美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其中包括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伦敦大学学院(UCL)、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东北大学等知名学府,谈及申请季的经历,Ella的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言语间透露出的不仅是学术上的成熟,更是一种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力。
关于成长,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往往在每个人具体的跋涉里。总有人努力在成长的碎片上,找到行走的自由,而Ella就是这样的女孩。
双申之路:在变化中寻找平衡的成长
“其实我是从去年七八月份才开始正式规划申请的,”Ella回忆道,“整个过程心态还算平稳,没有特别焦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申请之路上会一帆风顺。12年级开学那段时间,她遇到了申请和课业压力的双重叠加,Ella坦言那段时间“比较紧张,很有压力”。但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学会了在变化中保持平衡,在压力下调整节奏。
文书的写作无疑是申请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如今提起这段经历,Ella也可以微笑诉说:“一篇文书要改好几遍,改到后面真的会改烦。”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篇文书的主题是写类似读后感的体裁,升学指导老师曾推荐她阅读几本哈佛研究生课程资料级别的书籍作为文书素材。“看完几章后,我才知道这些书的难度级别,”她回忆道:“那一瞬间真的很震撼,虽然有些内容很抽象,但也感受到了高等教育殿堂的魅力。”正是这种亲身感受到的冲击,像在她心中添了一把柴,燃起了她对世界名校的向往。文书的书写与修改,对每一个12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关关难过但关关绕不开的“坎”,但何尝不是倒逼自己回顾来时路的另一番成长呢?
不同于别的同学执着于一个国家的申请路径,Ella选择了一条英美双申的路。英美申请时间的差异、风格、材料和侧重点的不同,意味着她需要用更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不同风格的驾驭能力去应对有更大可能性的未来。“最开始是因为还没想好去哪个国家”她解释道:“后来发现这样反而更加灵活,可以互为补充。”更重要的是,她希望体验两种不同的申请理念:美国更注重多元化发展,英国则更看重专业深度,但看似不同关注的重点却有着紧密的连接。作为过来人,Ella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先完成美国的文书,积累的经验可以直接应用于英国文书的写作;而英国文书的素材又能拆解成美国的小文书,形成良性循环。
在专业选择上,Ella经历了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原本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她,逐渐发现社会学和人类学更能满足她对“人性多样性”的好奇。“我特别喜欢观察人”她的声音中带着发现的喜悦,“比如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做出某些动作,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信仰。”这种观察不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
Ella的主文书就取材于她对一个中国家庭习俗的细致观察——老一辈坚持烧纸祭祖的传统与现代年轻一代对此的淡漠形成的鲜明对比。“我没有简单评判哪一方对错”她分享道,“而是思考信仰如何被历史、环境、家庭等因素塑造。”文书的结尾,她写下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如果这个东西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意义,那不就是它存在的价值吗?(If it brings meaning to your life, isn't that what makes it true?)”
在国际局势不断变幻的当下,曾经不同体系与风格的英美大学申请也在呈现出互相靠拢的趋势,从2025年申请季开始,英国UCAS做出了文书上的改革,曾经自由发挥的文书将被6个结构化问题取代,评判模式更趋近于美国Common App文书模式,录取评估也更加综合化。这些都对申请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Ella在多元局势下选择的这条英美双申之路,看似困难重重,却是她对当今社会敏锐的观察而形成的独特判断力,而这也正是世界高等学府想要看到的“自我”。
诺达七年:内向者的破茧
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和思考能力,与Ella在诺达七年的成长密不可分。2018年入学的她,从一个“内向、安静”的女孩,逐渐成长为勇于表达的领导者。而这场变化的转折点在十年级,在Ella看来,那时的她开始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识,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与思考。到了IBDP阶段,她更是可以自信地展开演讲,主动担任小组作业中的领导者角色,学会了“信任队友”与“融合不同想法”的领导理念。
“这种变化感觉是潜移默化发生的,就好像身上的某种潜力开关被打开。”在一段经历中,那些一路陪伴、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成长路上最美的风景,对于Ella来说,NACIS的老师便是这段旅程中最好的“遇见”。有的老师帮助她发现自己的长处,而有的老师则让她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教授Ella中国语言与文学的祖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在这门课上所讨论和被提及的话题,给Ella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启发,她也将其运用在了自己的文书写作中。而在祖老师看来,他和Ella的相处更像是一段细水长流的对话:
“她很少像其他同学那样急切地向我打听分数,而是更专注于思考本身。直到预估分公布后的Open Day上,我才第一次见到她的妈妈,当听到她未来的专业方向是社会学和传媒学时,我心中暗暗欣喜,一是语言与文学这门母语学科可以在未来的求学和职业道路上帮助到她;第二在于在文科被唱衰的当下,她仍然坚定地选择了人文社科,我很欣赏她的这份勇气。”祖老师回忆。
在IB课程学习上,Ella选择了富有挑战性的组合:视觉艺术、生物、商科等。她特别享受视觉艺术课分析艺术作品的环节,“不仅要了解作品本身,还要理解创作背景和时代影响”,这对她如今选择的社会学专业也颇有启发,相辅相成。
作为Ella视觉艺术的授课老师的Erik老师提起她总是充满骄傲:“每次Ella提出新颖的创意都让我感到兴奋,记得她起初还不太会解释作品的创作理念,需要耐心等待,到如今做出的作品、发表的见解总是令人惊叹,这让我对她的未来充满期待!”
回顾Ella在今年申请季的收获,可以发现在她的身上,并没有华丽夏校的堆砌,也没有国际竞赛的加持,她将每一分努力都投入到了NACIS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在这个她度过了七年学习生活时光的地方,她和同学们一起运营学生媒体,尝试策划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整个筹备过程中与心理老师的交流让她受益匪浅。“我觉得诺达就是一个包容和谐的环境,在这里我们能大胆地表达自己,也会和同学们互帮互助。”也正是这些成长的点滴,让Ella在诺达破茧,不断蝶变。
12年国际教育之路:包容与开阔
从一年级开始,Ella就进入国际教育体系学习,长达12年的学习经历塑造了Ella开放的世界观和强大的自我认知。“国际教育体系培养了我包容的视野,让我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特质在她身上表现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也尊重他人的不同。
谈到未来,Ella没有设定过于宏大的目标:“我想在大学学习真正热爱的东西,保持热情与勇气。”这句话背后,是她用整个青春验证的真理——在观察中思考,在尝试中成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Ella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新一代的典型特质:全球化视野、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将个人兴趣与学术追求相结合的智慧。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学申请不仅是向名校展示自己的过程,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探索之旅。当年轻人学会观察社会、理解人性、表达思考,他们的成长轨迹自然会呈现出独特而动人的光彩。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让我们祝福这个带着从容与坚定的女孩子,在世界更大的未来舞台上绽放光芒!